《神秘海域:盗贼传奇合集》PC版通关感受+A卡性能测试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神秘海域 pc优化 《神秘海域:盗贼传奇合集》PC版通关感受+A卡性能测试

《神秘海域:盗贼传奇合集》PC版通关感受+A卡性能测试

2024-06-30 21:18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核心测试硬件介绍

第一款是代表着旗舰级的蓝宝石RX 6900 XT超白金极光特别版,除了Boost频率高达2365Mhz和拥有高品质的用料以外,它还有全覆盖式的ARGB灯效、风扇快拆设计、双BIOS+软件切换功能等卖点,定位仅次于发烧级的毒药系列,是高于超白金OC的。

第二款是代表着高端级的蓝宝石RX 6750 XT超白金,Boost频率达到2623Mhz,同时显存频率也升级到18 Gbps,比高端的RX 6700 XT非公性能还要好一些,它的ARGB灯效覆盖在肩部和背板一部分区域,同样作为超白金家族,风扇快拆设计、双BIOS+软件切换功能等特色一脉相承。

第三款是代表着中高端级的蓝宝石RX 6650 XT超白金,Boost频率达到2694MHz,相对于前两位三风扇选手,它的显卡长度只有260mm,但超白金家族的基本特色它一样也不少,外观风格设计也是类似。

第四款是蓝宝石RX 6500 XT白金版OC,是目前AMD千元级的老大哥产品,它是作为RDNA 2架构首款采用台积电6nm新工艺的产品,Boost频率达到2825MHz,实际显卡长度为194mm,对于小机箱而言兼容性还不错的。

第五款是蓝宝石RX 6400白金版,是目前AMD千元级的次级替补选手,Boost频率达到2321MHz,最大的优点就是半高和ITX规格的产品很多,便于入门级用户组建更小体积的主机,尤其是RX 6400白金版这款,作为半高卡,它的内部散热结构居然还有热管加持,它的长度也只有170mm。

搭配测试的CPU是Ryzen 7 7700X,采用最新Zen 4架构和台积电5nm工艺,拥有八核心十六线程纯大核规格,最高睿频可达到5.4GHz,加上其单CCD的结构,是锐龙7000系列中最适合游戏应用的处理器,最近双11也对锐龙7000系列进行了大降价操作,组建中高端3A平台很不错。

搭配CPU的水冷散热器是微星MEG CORELIQUID S360,采用Asetek第七代水泵主流方案,性能强劲轻松压制锐龙9 7950X,拥有装饰上盖+2.4寸的IPS材质LCD显示屏,没有明显的光污染设计,在屏幕和水泵之间设计有一枚60mm嵌入式风扇,考虑周全。

搭配Ryzen 7 7700X主板是微星MAG B650M MORTAR WIFI迫击炮,主板采用12+1+2路豪华供电,其中CPU VCORE每相MOSFET可以达到80A,支持两组M.2插槽可安装PCIe 4.0固态,I/O接口相比B550也有较大升级,虽然命名为B650,但实际产品定位已经不属于B系列主板。

游戏测试涉及4K分辨率,显示器是微星这款MPG321UR-QD,拥有4K+144HZ高端电竞参数加持,背部I/O接口带双HDMI 2.1组合,在4K+120HZ情况下,它还支持原生10bit色深画面,近乎完美的4K高端游戏全能显示器。

游戏选项、FSR 2.0画质和测试场景

安装的是Adrenalin 22.10.3 Optional (WHQL)显卡驱动以及最新版本的芯片组驱动,10月份AMD三个版本显卡驱动并没有指出对《神秘海域:盗贼传奇合集》有优化日志,操作系统是Windows 11 22H2最新版本,Ryzen 7 7700X使用默认PBO AUTO状态,搭配两根DDR5 6000C32 16GBX2组成双通道,并在BIOS中开启SAM技术提升一些显卡性能。

《神秘海域:盗贼传奇合集》有着今年索尼PC游戏先进图形特性——都搭载了NVIDIA DLSS和AMD FSR技术,对于普罗大众来说,AMD FSR 2.0更是受玩家们欢迎,也可以调节锐度。除此之外,锁30帧和性能计数器这两个选项也是非常人性化,前者对于一些入门级硬件的锁帧操作很方便,后者对于玩家了解游戏运行情况很友好(不需要使用MSI Afterburner第三方软件)。

游戏中的高级图形只能调节六个选项,都是比较常见的类型,这种电影叙事化游戏一般可调选项都比较少,毕竟大家习惯上手就沉浸在里面了,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硬件选择超高、高、中和低四种预设方案即可,值得一提的是,分辨率和图形的界面有一个显存占用的长条UI可作为调试辅助,能让玩家清楚了解当前画面设置是否匹配硬件显存。

游戏中的FSR 2.0技术分为质量、平衡、性能和超高性能四档可供选择,这里就以2160P+FSR 2.0质量档和原生画面进行对比,中心区域画面FSR 2.0能完美达到原生画面水平,远景部分稍微模糊一些,画面平衡性控制得很好,整体画面观感良好,使用FSR 2.0通关全程并没有出现任何画面异常,这款游戏最早在2016年发行,画面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可圈可点,尤其是美术风格。

游戏并没有内置Benchmark基准,对于《神秘海域4:盗贼末路》,硬核所有章节都玩过了,最后选择测试场景是第十章“十二座塔”,具体测试过程是开头驾驶越野车穿过各种泥路和草地,这个场景宏大渲染压力是所有章节中较大的,能给玩家提供很好的性能参考,每款显卡测试两遍取平均的帧数,默认使用预设超高画质,如显卡性能不足会逐步降低画质。

开启FSR 2.0前后帧数对比

1080P分辨率,对于RX 6650 XT来说性能是比较充裕,有FSR 2.0加持后完美达到高刷标准,更高端的RX 6750 XT和RX 6900 XT帧数更是直逼200帧,游戏虽然采用第三人称,但是存在较快节奏的战斗环节,所以越高端的显卡还是能确切感受到高刷新率所带来的流畅感,至于RX 6500 XT和RX 6400性能发挥就比较尴尬,因为4GB显存还是不足,只能达到接近40帧的水平游玩。

具体分析下RX 6500 XT和RX 6400运行情况,即便在1080P分辨率预设低画质下,它们的4GB显存还是被爆掉了,可以发现内存补偿了很多,被游戏占用了接近20GB内存,在使用RX 6650 XT时就发现,这款游戏在1080P至少是需要6GB显存,除非继续降低分辨率(或者使用更低档位的FSR技术),在体验过今年索尼好几款PC游戏后,硬核认为对于现今3A游戏来说,显卡最低标准应该是6GB显存以上了。

2K分辨率,RX 6650 XT依然能保持平均60帧以上的水平,开启FSR 2.0后可基本达到高刷标准,也是以上图表三款RX 6000系列中提升幅度最大的,性价比非常不错,RX 6750 XT则是玩家进阶级的选择了,至于RX 6900 XT是能满足2K@165Hz这样的高端需求。

4K分辨率,个人认为RX 6650 XT依然是能胜任的,开启FSR 2.0之后从勉强能玩的程度变成了流畅玩的水平,需要注意的是,RX 6650 XT的8GB显存也会被爆掉,内存占用会接近20GB,但内存补偿效果显然比RX 6500 XT和RX 6400好太多了,而RX 6750 XT的12GB显存就很充足了,原始性能欠缺一些通过FSR 2.0技术也能达到平均77真以上,最后RX 6900 XT依然是能满足4K高刷新率的。

这款游戏对硬件资源使用是充分的,在1080P分辨率RX 6900 XT开启FSR 2.0也能得到性能提升(有12%左右的幅度),CPU占用率也随之提高,要知道,在以往有些FSR 2.0游戏在这种情况下性能是不提升的,唯一就是这款游戏对显存有一定的门槛,至于CPU只要跟随显卡定位合理搭配就好了,这里就不进行测试了。

兄弟情、爱情双线体验

《神秘海域4:盗贼末路》是一款完完全全的电影化叙事游戏,电影化讲究运镜流畅遵循逻辑,以达到更为真实的电影视觉,这款游戏第一次进入界面时会进行着色器渲染(更换显卡也要,时间取决于硬件性能),渲染完毕之后,游玩过程中基本就没加载流程了,一定程度上也达到运镜流畅的目的。

而听觉方面始终要弱化一点,毕竟游戏不是真正的电影,但合适运用也能达到一定沉浸和升华效果,比如内森和伊莲娜和好如初之后驾驶越野车中的BGM,而叙事更看重编剧水平,《神秘海域4:盗贼末路》剧情中每个人物性格特点都较为鲜活,个人认为要比后来的《古墓丽影:暗影》好很多,下面硬核简单来分析下运镜和人物。

《神秘海域4:盗贼末路》剧本还是属于比较老套的动作电影,游戏开场就插叙了两兄弟在海上探险的部分惊险情节,但是情节安排得当,很快剧情就来到了年轻时的德雷克兄弟,这一镜头充分表露出山姆的兄弟情,孤儿兄弟身份设定功不可没。

到了游戏后期山姆被揭露真相的时候,注意这个镜头,山姆说的话,是对应上他年轻时对内特所承诺的,而且前后两个画面运镜方式都是聚焦于两人之间,但是前后两个人位置在镜头中发生了调换。

年轻时山姆作为孤儿家庭中的兄长身份,表现出对未成年弟弟的最大关照和保护,所以他在镜头中的位置会比较显眼(另有摩托车作为前景,聚焦感更强),后来山姆在向内特解释真相的时候,需要传达他的诚恳道歉,人物相对位置显得低,但会给他正面的脸部特写。

这就是运镜所带来的独特煽情作用,也向玩家展现剧情当前的人物关系,在游戏中存在大量这样的运镜。

内特和山姆人物形象类似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硬汉,但他们并不会给玩家留下一路杀到底的刻板印象,因为不仅有兄弟情,也有路途上的幽默对话成分在,而本作苏利文则是充当重要的配角,几乎每一次烂摊子,苏利文都是站出来收拾的(甚至包括调和内特和伊莲娜的关系),讲义气还得苏利文,甚至个人觉得他更像父亲或者师傅的角色安排。

伊莲娜在《神秘海域》系列前三部中都是重要的主角色,作为本作兄弟情和朋友情的调和剂很适合,伊莲娜在游戏中戏份很多,但不会因为这样产生违和感,即便你没有玩过前三部作品。前作不是电影化叙事,但爱情是一个较长的过程。

伊莲娜的形象在前三部并没有本作深刻,也正因为前三部和内特历经艰险,患难共存才得以铺垫本作的爱情,游戏开头就有描述内特和伊莲娜两人和谐的相处关系,中期有一段情节非常绝,山姆前脚刚为内特挡枪,后脚内特摔下来之前闹翻的伊莲娜就赶到,兄弟情和爱情在短短的剧情里面都呈现了,伊莲娜就在此刻闪亮登场,为后面协助内特冒险之旅铺垫得恰到好处,加上本身电影化叙事的方式更容易把爱情这事说明白。

主反派角色雷夫形象刻画就很明显了,在游戏早些章节就能看出他的心狠手辣,顺理成章变成最后的大BOSS,而娜蒂恩虽然也是反派,但最后她用枪指着雷夫,能感受到她作为雇佣兵老大被出卖的感受,娜蒂恩和德雷克兄弟(尤其山姆)本质上都只是为了钱财,在《神秘海域:失落的遗产》中娜蒂恩是主角之一,自然也没有设计得过于反派。

攀爬战斗可融合,解谜轻描淡写

惊险的攀爬玩法最早可以说是由《古墓丽影》开创,《神秘海域》在前几部也是一贯核心的玩法,本作绳索所实现的“钩爪”和“吊索”以及岩钉装备,体感是更动态和爽快了,最常见的就有腾空跳跃+钩爪的连贯操作,尤其有些区域需要滑下悬崖斜坡后,在掉落悬崖之前接钩爪荡到安全位置,这样的攀爬设计会更向《古墓丽影:暗影》靠拢。

游戏除去序章和终章一共有22章,硬核困难难度通关需要15小时,以至于《神秘海域4:盗贼末路》游戏场景设计很丰富,有些风景迷人,比如说海岛和火山废墟,有些令人倍感惊险,比如说埃弗瑞设下的地道机关,反差感明显地形变化大,这也是对攀爬玩法不容易产生乏味的缘故。

除了玩家主动能接触惊险的攀爬环节,游戏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也加入一些戏剧化的惊险情节,最常见就是踩的地方突如其来崩塌了,这也是电影化的标准设定了。另一方面,对于收集元素(宝藏)在玩法上并不突出,这点和《古墓丽影:暗影》大有径庭,收集到的宝藏只有名字而已,毕竟它主打电影化叙事,当然背景故事你想了解还是可以从游戏文献中进行的。

基本武器在游戏拥有20种左右,分为不同类型,其中带金色标的会更强力,没有任何改装机制设定,这种内容轻度化的战斗个人很讨喜,有大多数没有弹药的情况下,根本不会考虑使用哪一把枪,掉落的枪械没有属性显示可言,杀死敌人捡起来就能用,多提一句,手雷真的很好使,也较为稀缺,对玩家有一定的考验。

至于敌人种类设定不多但很合理,可以这样理解,因为持有不同武器的关系,敌人分为轻装和重装两大类,整个战斗环节这就很“电影化“了。

武器在物理效果方面表现力很细致到位,霰弹枪和手枪射在物体上,其散落的碎片密度和角度都是不一样的,火力强大的武器也有一定穿透性,加上UI极简化的设计,整体战斗的沉浸感营造得不错。

作为第三人称射击类游戏不得不提掩体机制,得益于游戏的物理引擎,相对一部分掩体是会被破坏的,部分物体还可以被当作临时掩体使用,硬核比较深刻的一幕是,内森将前面的桌椅推倒当作掩体,动作一气呵成。

在困难难度下其实战斗并不容易,因为设定只能使用一把副武器一把主武器,弹药有限呆在一个地方会被火力压制,所以攀爬和射击经常是融合在一起操作的,挂在墙上能使用副武器和手雷,甚至有些场景需要直接通过钩爪转移阵地,个人觉得这是《神秘海域4:盗贼末路》的特色玩法了。

当然,游戏也存在潜入的玩法,对于硬核来说,本质上是为了获取敌人的武器和弹药,顺便减轻下正面战斗的压力,一路潜行个人认为并不是游戏的玩法导向,很多时候通往下个区域的尽头必定会有敌人森严把手。

游戏过程中也涉及近战打斗的情节,基本就是采用那套主流的QTE机制,是电影化叙事游戏的标配设计元素了,加上不同运镜的使用,让玩家可以产生一定的互动感。

除了主要的攀爬、射击环节以外,《神秘海域4:盗贼末路》也有部分很精彩的追逐戏,有些场景在致敬《古惑狼》这款经典游戏。

作为古墓冒险类游戏,本作真正意义上的解密元素居然是相当少,而且难度比《古墓丽影:暗影》和《神秘海域》前作都要低,个人感觉和《战神4》是一个水平线上,甚至你可以跳过解谜就离谱,个人认为是和游戏整体电影叙事化有密切的关系。

大部分解谜都需要翻开笔记本,里面很清晰地给出答案,基本不用思考,就很符合电影化的观感

游戏甚至把攀爬也融合到解谜的环节里面,但这种程度的解谜顶多算是跑腿

总结

通过本文分享,你可以发现《神秘海域:盗贼传奇合集》游戏性和硬件优化都挺不错的,顽皮狗打造的电影化叙事沉浸感很强,游戏对话从来不会跳过,电影和玩法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点,游戏售价也不高,一款正统作+一款衍生作能提供20个小时以上的游玩体验,个人觉得还是非常值得购买的。游戏优化延续了索尼PC游戏背后强大的硬实力,也有NVIDIA DLSS和AMD FSR 2.0技术加持,不过对于1080P主流玩家来说,个人建议最好准备6GB显存的显卡来游玩会流畅很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